心理咨询的误区有哪些?(三)
伴随现代文明社高速发展与进步,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也日趋加大。在我国心理咨询相对来讲还算刚起步,无论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还是广大需要心理咨询的民众都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认识与接受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咨询有广大的市场与美好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健康的心理对个人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无论是从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还是现实中心理问题的增多来看,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询,但现实中还有不少人对心理咨询存有一些认识误区,现澄清如下:
误区七: 心理咨询应该一次解决问题
许多初次心理咨询的人都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重见真我的蓝天,还我轻松心情与振奋的斗志。然而心理医生不是什么神仙,更无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医生不可能包办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有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咨询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咨询也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所以心理咨询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分析、*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程序,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并且心理咨询每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心理咨询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才能解决问题,现在由于理论和技术的改进大大缩短了疗程,但绝不可能都一次解决问题。
误区八: 心理问题就是心理变态
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产生心理困扰的正常人群。心理障碍患者只是咨询的一小部分,发病期的精神病人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
误区九: 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有些人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能,就像一个“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咨询一两次,没有达到预期的“奇效”,就大失所望。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咨询效果常与求询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
误区十: 心理咨询就是同情安慰
有些人将心理咨询看作一种简单的同情和宽慰,或者是泛泛的说教,或者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实,心理咨询的目标是鼓励人自求自助,帮助他经历痛苦,战胜痛苦,走出困惑,它不是同情而是共情。同情只须涉及对方感情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帮助,共情则须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理解和分担他的各种精神负荷,是一种精神帮助。
误区十一: 心理咨询师就是救世主
有些求询者把咨询师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其实,心理咨询的成效30%取决于咨询师,70%取决于求询者。咨询师只起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求询者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求询者,更不能代替求询者去思考、去改变、去作决定。真正的"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求询者自己。
误区十二: 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虽然也常常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原则,但两者的程序及主要服务对象、范围、任务是不同的。心理咨询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诸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婚姻情感等。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