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
有一种观点:人生来是自私的,是利已主义者。这说法或许有些以偏概全,又或许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很多孩子小时候是这样的。
小琪和小瑶是一对双胞胎,2岁半时,妈妈拿来2个草莓,让姐姐小琪给妹妹一个,小琪看了看两个草莓后,毫不犹豫地拿了个大的,在嘴里咬了一口,递给了妹妹。你看,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大的好的留给自己,只能解释为天性。
又一次,姐姐一不小心摔了个跟头,哇哇大哭了起来,妹妹看到了,却“咯咯”地笑了起来,没有伸手去扶姐姐起来的意思。也许她觉得看别人摔跟头是件好玩的事,并没有意识到摔跟头的人是疼的,需要帮助和关心。
弗洛姆在 《爱的艺术》中提到“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让孩子学会关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的重要程度应该比智力的培养要重要得多。
那做为父母,在孩子幼小阶段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关爱他人之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角色体验
为什么要角色体验呢?目的就是能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的情感。如,让孩子把自己的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从而激发关爱之心。如:文篇首案例中,妹妹没有扶姐姐,那么在妹妹跌倒时,家长要及时对妹妹说“你摔倒了,是不是很疼?那以后姐姐跌倒了,也很难受,要快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然后让姐姐扶起妹妹。相信多次这样重复,孩子会养成关心别人的习惯。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情感和处境要比生硬地对孩子讲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2.榜样示范
家人是最好的榜样。孩子幼小时会深深地受父母的行为的影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我认识的一对夫妻,妻子回家后,丈夫会说:“今天你工作累了,你休息会儿,晚饭我来做。”吃完饭后,妻子会说:“ 忙了这么长时间的饭,你息会儿,我来洗碗。”看似平常的日常对话,却给儿子很大的影响。现在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身上没有一点娇惯的习气,同样的语句经常对爸爸妈妈说,让亲朋好友看了都说:“这孩子太懂事了,你们以后要享他的福。”家里老人生病了,爸爸妈妈一定要经常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洗洗揉揉,看得多了,孩子会认为关心老人是理所应当的事。
榜样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同伴,还可以是图书、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作为家长,只要有心,抓住榜样,让榜样的行为熏陶着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看到榜样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
3.小事入手
关心他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中。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引导孩子关心他人。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如行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纸屑,主动拾起来,这是关心环卫工人的一种行为。又如在幼儿园里吃好午饭后,帮助保育老师把地面、桌面收拾干净,这是对保育老师的关心……
4.及时奖励
幼儿的认识能力比较低下,他们需要成人给予认识上的指导和肯定。当孩子有帮助小朋友脱衣服、系鞋带、搬椅子等等良好行为,家长发现后应注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这样,使他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别人带来快乐,是正确的,不仅可以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强化,而且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关心与助人的乐趣,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经过长期有意识的熏陶,使他建立初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用户登录